社区攻坚项目 蔺坊社区:协同共治破难题“折叠”焕新筑家园
蔺坊社区成立于2022年,下辖淞泽家园四区,共有46幢动迁安置房,居民呈现老龄化程度高、文化水平差异大、需求多元的特点。自2009年回迁后,社区存在公共空间设施老旧、休闲小广场面积不足、居民私拉晾衣绳等问题,加之社区刚从原淞泽社区划分,居民对新社区缺乏认知、归属感薄弱、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低,亟待探索新的治理路径,进一步激活社区活力、满足居民需求。
蔺坊社区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,通过“观点折叠、功能折叠、服务折叠、人群折叠、情感折叠”五大折叠治理方式,推动社区从“物理空间改造”向“治理生态重构”升级,构建“需求导向・多元共治”的折叠式社区。
“观点折叠”旨在打破居民群体观点隔阂,整合分散观点为治理共识。社区联动特色社工室,前期采用“入户访谈+线下走访+围炉议事”模式,结合社区便民市集“移动式访谈”“夜间跑楼” 等方式,收集107份居民意见,形成攻坚项目需求调研报告,明确居民对公共空间规划、设施改造的需求。
同时,社区搭建“共谋治理・筑梦亭兴”民主议事协商平台,通过组织2次协商议事会,促进多方观点碰撞,将协商结果转化为攻坚方案,并借助公示栏、楼道公告“晒进度”,全程接受居民监督,形成“议-决-行-督”闭环,实现居民“个体观点”与社区“整体规划”深度融合。
“功能折叠”强调物理空间的多功能叠加与动态利用以及治理机制和资源整合。社区以党建为引领,构建“1+3+N”协同机制,强化党支部核心引领,带动居委会、物管委、物业三方联动,组织社会组织、高校、居民等多元参与。
社区通过协商议事机制,将传统凉亭升级为“议事协商+便民服务+文化展示”的复合载体,通过设计多功能晾衣杆,选用舒适木质座椅,实现高层公共区域休闲小广场“一域多用”,增强社区黏性。
“服务折叠”以资源整合、精准服务和居民参与为核心。社区借助百场服务进社区契机,以市集为载体,设立“可移动式”服务摊位,提供基础民生服务与文化服务,开发“冰箱贴”“香片”等文创产品,组织“社区资源地图”等活动,精准对接民生需求,让居民幸福指数节节升高。
同时,社区整合“校-社-企”资源,形成“居民提需求-专业定方案-多方共执行”的成果落地闭环,推动社区治理模式转变。
基于社区人口结构特征,“人群折叠”构建差异化服务响应机制。社区通过便民市集和凉亭漫步等活动,吸引居民加入志愿者团队。
在内部,社区设立“暖茶小筑”服务点位,为新业态从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,促进其从服务受益者向治理参与者转变。在外部,社区联合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便民服务,引入高校团队负责社区公共空间改造,构建多方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,形成专业力量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治理共同体。
“情感折叠”通过文化共创强化居民归属感。社区组织居民参与“绘彩社区・创艺匠心”资源地图绘制等活动,将个体记忆转化为承载共同情感的文创产品,并结合便民市集,鼓励居民进行创意设计、亲子协作填色,增进群体间的理解,构建情感联结网络。
此外,社区还在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,记录社区与居民的温情瞬间,传递美好祝愿,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。
从设施陈旧的动迁社区到功能复合的“美好样板”,蔺坊社区通过功能折叠、机制创新、资源联动等方式,成功将“痛点”转化为“亮点”,推动居民从“疏离”走向“共融”。
社区通过五维折叠治理,实现休闲小广场凉亭及周边区域的功能性重构。老旧设施的焕新和专业的规划布局,减少了安全隐患,提升了实用性与美观性,使休闲小广场成为社区“折叠枢纽”,实现从老旧空间向多功能交互场域的转变,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。
社区创新调研方法,召开协商议事会,吸引多元主体参与,形成了多项攻坚改造决议,方案采纳率达80%,且施工过程全公示,居民认可度大幅提升。同时,社区搭建议事协商平台,通过民主协商与公开监督,将个体诉求升华为集体共识,不仅完善了协商议事机制,更推动社区治理模式转型。
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,通过“服务折叠”和“情感折叠”,开展便民市集活动,惠及居民超300人次,实现公共服务精准触达。同时,社区开发文创产品、组织文化活动,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情感,大大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